工业遗存变身城市新地标,成年轻人打卡新宠
作为中国工业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北京的首钢园、798艺术区、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等工业遗存通过创意改造,已成为融合历史、科技与艺术的网红地标。首钢园春节期间吸引超20万游客,798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其中30%为国际游客。这些园区不仅保留工业风貌,还引入餐饮、展览、科幻体验等多元业态,成为城市更新的典范。
智能工厂参观“一席难求”,供需矛盾凸显
与成熟的工业遗存不同,正在运营的智能制造工厂因生产优先,开放参观受限。例如:
小米汽车工厂:3月开放67场参观,中签率不足5%,220个名额吸引超4600人报名。
中粮可口可乐:每月仅开放1天散客预约,团体仅限工作日。
北汽、北京现代:仅接受单位团体预约,部分工厂电话预约渠道形同虚设。
第三方机构抢滩市场,研学游价格不菲
供需失衡催生第三方机构推出高价工业研学产品,如某火箭工厂研学一日游收费598元/人(8人成团)。旅游平台上的常规工业游线路(如三元牛奶厂、京东物流基地)价格在69-369元不等,但高端智造工厂鲜少纳入。
政策助力:智能工厂开放共同体将破解“小众化”困局
北京市近期发布《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
资源整合:组建“智能工厂开放共同体”,打破企业单打独斗局面,集中展示高端智造成果。
线路开发:打造5条精品线路,包括先进智造体验、航天探秘、老工业复兴等主题。
校企合作:推动工业旅游纳入中小学研学及高校实践课程,培育专业运营团队。
科技赋能:推出“无人驾驶+机器人服务”专列等创新体验。
区级探索:北京经开区打造“科技馆之城”
经开区以小米汽车工厂等十大示范场景为核心,推出三条工业科技旅游线路,涵盖自动驾驶、航天科技、生物医药等领域,通过预约制开放市民参观,推动“工业+旅游”深度融合。
展望:工业旅游或成北京文旅新名片
随着政策支持与企业协作加强,更多智能工厂有望开放,工业旅游将从“小众体验”迈向“大众消费”,成为展示北京科技创新与工业文化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