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订单:
“春风里,北京城慢慢睡醒,大街上到处都充满了欢笑声……”1989年央视春晚现场,一位身穿粉色缎面长裙的姑娘手持风车,与拿着蓝色气球的同伴王哲边唱边走向观众席,一曲《春满京城》娓娓道来,宛转悠扬,获得满堂喝彩。
这个姑娘就是刘玉婉。如今,她已是中国东方歌舞团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也是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她嗓音甜美纯正,感情细腻柔婉,被誉为“美丽的百灵,婉转的夜莺”,其歌唱专辑“婉如歌”获得第九届中国金唱片专辑奖。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记者联系刘玉婉时,她正患感冒,不时咳嗽,但是说到音乐,说到旅行,说到音乐和旅游融合,却依然兴致勃勃,有时还会情不自禁地哼唱上几句。
刘玉婉的早期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比如《春满京城》《北京人说话爱说个您》《我家住在杨柳青》等,都是充满京味儿、津味儿的歌曲。这主要是因为她祖籍河北迁安,生于天津,定居北京,耳濡目染的燕赵风情都在歌曲中得以展现。“我从小生活在天津,天津生活味儿很浓。后来到了北京,又是另一种味道,比如人们在大街上撞见了,都爱说个‘您’,‘您吃了吗’‘您慢点啊’,这些都很有意思。年轻时候选歌儿,都跟自己的生活经历、学习背景相关,所以我喜欢简单、质朴、生活化一点的歌曲,我觉得这些歌曲更朗朗上口,感觉唱的就是我这个人儿,直到现在,也还是觉得这些就是我骨子里的东西,是自然流淌出来的。”
除了燕赵文化的浸染,刘玉婉的演唱也吸纳了全国各地的民间音乐元素。从1987年上大二起,她便跟随老师到全国各地采风,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30多年来,她走遍了全国几十个省(区市),收集了大量民间戏曲、民歌等作品资料。
“很多地道的东西都来自民间,音乐也是如此。比如侗族大歌,当你深入贵州的大山,看到当地村民原汁原味的表演,没有伴奏,张口就是十几个声部,那真是好听。”刘玉婉说。
“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在不少优秀的传统戏曲、曲艺、民歌濒临失传,有的甚至已经失传了。我希望全社会能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来保护、传承它们。”刘玉婉说,去年全国两会时,她在政协提案中呼吁筹建“中国民族音乐数字文学平台”,并至今为此而努力,“这是我的追求”。
在平时创作、演唱过程中,刘玉婉也会大胆运用民间音乐元素,既丰富了自己的音乐,也是一种活态传承。“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形式,比如云南、贵州等地,都非常有特色。有时候采风回来,哪怕只有4小节的旋律,我也会将它们重新改编、融合,变成非常好听的歌曲。”
刘玉婉将全国各地采风所获得的歌曲分门别类,制作了很多唱片,并举办了一系列公益讲座。“《茉莉花》《走西口》《绣荷包》等很多传统民歌,在全国各地都有流传,唱法、特色却各有不同。比如《茉莉花》我就选了12首,山西的、陕西的、河北的……我将它们放到一起,分别将其时代背景、音乐背景、发展过程做成PPT,一首一首地讲解它们的特色,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最后还会亲口演唱一段儿,让大家细细去品。”刘玉婉说。
近年来,在保护民间音乐的过程中,刘玉婉惊喜地发现了一种新的传承、传播方式,那就是音乐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现在很多民族地区都会推出传统音乐表演,推动音乐和旅游融合发展,一些做得好的地方还同步开发了旅游纪念品、主题旅游民宿等,效果非常好,不仅发展了旅游、传承了音乐,还带动了乡村脱贫致富。”
刘玉婉观察到,音乐与旅游的融合方式多种多样,有些地方是精心策划的大型演出,比如贵州的侗族大歌表演等;有些地方则是“润物细无声”的,比如云南有个村庄便将音乐融入乡村旅游的方方面面、每个细节。“从你进入这个村子,音乐便一直跟随着你,让人情不自禁地感叹,‘哎哟,这是什么音乐,简直太美妙了!’村子里所有的乐器,你都可以弹拨,也可以购买喜欢的乐器或唱片。那乐器不是旅游工艺品,就是真正的琴,各种各样的琴,你可以回家自己练习。最后还可以看一场音乐剧,整个村子已经完全与音乐融为一体了。”
当然,任何事情总有两面性。刘玉婉说,也有一些地方在开发旅游过程中“太着急”,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总想着将原生态的音乐修饰得“华丽”一点,最终反而丢掉了民族音乐最有特色、最吸引人的部分。
有鉴于此,刘玉婉建议,要做好音乐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必须注重专业管理和系统培训。“专业的管理人才非常重要。必须是高标准、高要求的,还得有智慧,能将当地的传统音乐、文化、民俗、旅游资源等充分调动起来,统筹规划。从开发到经营,一直到每个产品,包括乡村文化氛围,都要循环起来。此外,还需要对村民进行系统培训,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刘玉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