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订单:
改革开放的40年,是我国各行各业百花齐放、竞相快速发展的黄金40年。旅游业更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直至今日我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国之一。旅游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最直观的一个缩影。
从萌芽到壮大 旅游业成支柱产业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对旅游一词仍相当陌生,多数人只生活在半径100公里的工作生活圈,大部分没出过省,甚至没出过县,更别提出国了,能有机会去趟北京,那都是身份的象征,若能在天安门前拍张照片更别提有多自豪了,用一句当下流行的词来说,是“晒”的资本。
改革开放初人们的旅游多半是“蹭”,那时候没有旅游概念,只有一小部分人能趁着出差的机会,公干完之后顺便玩一下。要知道,那时候的交通、住宿、饮食等各个方面都很落后,要挤绿皮火车、自带干粮,住个招待所都需要介绍信,相比现在住酒店刷身份证、刷脸要麻烦多了。
中国的旅游业也和很多行业一样,伴随改革开放而生。1979年,邓小平在多篇讲话中提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直至1984年,中央颁布了旅游建设方针,中国现代旅游业才真正开始起步。
此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旅游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到1991年,我国旅游业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到3334.98万人次,旅游创汇28.45亿美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18.4倍和10.8倍。
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旅游局《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意见》,对国内旅游工作提出“搞活市场、正确领导、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极大地促进了国内旅游发展。1996年10月, 国务院发布《旅行社管理条例》, 取消旅行社按一二类划分的标准, 按国际旅游市场通行的做法, 只划分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两种旅行社。
旅游业作为产业定位得到完全认可是在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才真正实现了旅游业从外交事业到经济产业定位的转变。随着积极发展旅游业的政策实施,到1999年,中国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及创汇排名分别由1980年的第18位和34位跃升至第5位和第7位,国内旅游者达7.1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831.92亿元人民币,出境实现了港澳游、边境游和出国游的全面发展。
1999年,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黄金周来临,一年三次的长假带来的是中国旅游的井喷态势。200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中,又提出要树立大旅游的观念,这标志着旅游业从经济产业定位又上升为综合性产业。
到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50.01亿人次,入出境旅游总人数2.7亿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40万亿元。初步测算,全年全国旅游业对 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 10.28%。
从国内游到出境游 中国游客遍布全球
中国人最早的出境游起源于1983年,香港、澳门对内地居民开放旅游后,广东地区的“港澳探亲游”成为出境游的开始。1983年11月15日,第一批中国公民共25人从广州出发前往香港旅游探亲,香港媒体称之为“新中国第一团(出境旅游团)”
1988年,泰国成为中国第一个公民出境游国家;1990年10月,中国国家旅游局允许公民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探亲旅游。于是,“新马泰”这一打包线路成为此后20年最热门的出境游目的地,2017年中国游客赴泰人数更是超过980万。
1997年,中国又陆续批准开放8个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的目的地国家,这一年香港回归,尽管当时还没有开通自由行,但港澳游已然成为国内游客 “出境游”的第一站,以此为中转,飞往东南亚、再至全世界。1997年,内地访港游客达到236万人次,这个数字在2017年是4444.53万人次,20年翻了近20倍。
2004年9月1日,欧洲29国获批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游国家”。一时间“7天5国”,“10天10国”等“经典欧洲游”成为各大旅行社热卖线路,中国游客开始“攻陷”欧洲。这种出去一次把著名景点看“全活”的观光游很受初出国门的中国游客青睐。
尽管中国游客在海外的一些不良表现曾一度遭人诟病,但仍然备受目的地国家的欢迎,因为中国游客最大的特点就是买、买、买,中国游客的海外消费能力惊人,在2012年的时候就达到98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突破1.3亿人次,花费达1152.9亿美元,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出境旅游已成为衡量中国城市家庭和年轻人幸福度的一大标准。
但有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中国游客出境游不再只是逛逛逛、买买买,传统的产品和旅游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需求,他们更希望去异地的城市住上几天,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出境游,国内旅游高端化也渐成趋势。
从观光游到度假游 人们更在意生活品质的提高
国内旅游的大发展体现在一句句的广告语,从“好客山东”开始,“老家河南”、“诗画浙江”、“清新福建”、“多彩贵州”、“江西风景独好”……各地激烈的旅游宣传大PK透射出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之势。
而真正反映出我国旅游业升级的现象是名胜古迹作为主要旅游目的地的热度在降低,高品质的休闲度假游渐成旅游热点。从乌镇到古北水镇,从灵山圣境到尼山圣境,这些旅游目的地保持高热度的主要原因是对旅游的重新定义—生活方式异地化,人们在这里除了可以欣赏美妙的风景,更能体验到一种全新的生活和社交方式,“慢”下来成为游客的新追求。
我国近几年乡村旅游和“民宿”业爆发增长也从侧面反映出休闲游的走热。中国旅游协会发布的《2017年民宿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民宿数量从2016年的5万多家发展到2017年末的20万家,民宿直接从业人员达到近200万人,民宿行业营业收入达362.8亿元。11月30日,全国发展乡村民宿推进全域旅游现场会在浙江安吉召开,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出席会议时指出,乡村民宿方兴未艾,大有可为;全域旅游如火如荼,大有作为。
民宿的客源主要是生活在周边城市的休闲度假人群,民宿的火热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的旅游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休闲度假游渐成主流。《2017年旅游中国休闲度假指数》显示,去年休闲度假旅游在整体旅游市场占比超过50%,而且还呈快速增长之势,中国已经进入新度假时代。
随着80后、90后成为旅游主力军,旅游观念也随之变化。从前的“一次游n国”变成了现在的“n次游一国”的深度游;从前的“跟团游”变成了现在的“定制游”;此外,一些高端旅游如南北极成为中国人的新目标,最新数据显示,2017—2018南极旅游季,全球共计51707名游客到访南极,中国游客人数达到8273人,占比达16%。有机构预测2018—2019南极旅游季我国游客有望突破1万人。
改革开放40年,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变迁正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缩影。当前,我们已经迈入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而高品质的文化旅游和休闲生活方式,正是彰显“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下一个40年,中国旅游业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