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订单:
罗兀城是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位榆林南130里,磴红云山上,巉岩十数仞,居高临下,远照数十里,三面石崖,峭拔崄兀。东瞰无定河沄水浡流;西眺依横山峻岭绵延,南座千年烽火台,巍然矗雲山;北临十丈滴水崖,堪壁悬空寺。
罗兀城三面石崖,峭拨险兀,南座烽火台,上分三层;一营房,二哨楼,三烽台。历经沧桑,巍然矗立,风朔雨沫,颠朴不破。
宋太宗淳化年间(990-994),大将李继隆选此筑新抚宁,又名娄城,扼西夏于横山要道,有险无水,南10里抚宁城置所设县,有水无险,两城呼应可险守,西夏称罗兀城,战略必争之地,时守时失。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被西夏梁乙埋占,随后又为宋占,寻复弃。元丰四年(1082)设置又废,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修复,祈灵真武赐名嗣武砦。城垣呈三角弧形,东低西高,周2公里,残高3米,宽4米,夯土层12—14厘米,东南和西北各一城门,宽3.5米。西北门外有一直径3米园规槽,中心有洞,形如宋钱币,似为提水置。
城内遍布砖石瓦瓷铁残片,省文物普查队鉴定为宋代瓷碗碟瓶的圈足和口沿,呈胎灰白、青白、白底黑花色;有清緑、褐緑、牙黄釉彩;有耀州窑青緑印花、褐色蔓草绘、开片青瓷多种花纹。有兽面滴水、覆莲柱础、宋代简板等出土文物,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
这里称山界,昔日交战,名人战将,传奇故事多发于此:李继隆讨李继迁;种谔战西夏袭多腊;折克柔救罗兀占麟州;韩绛“筑城迫城,移砦攻砦”进逼西夏后退;郭逵保抚宁援娄城等等。
西夏梁乙埋攻罗兀,俘镇武都崔达高吊危梯,诱逼给城中喊话投降,崔却大呼“贼少粮尽,宜坚守”,被剁肉泥,正气凛然。《梦溪笔谈》记英迹,西夏文诗“黔首石城漠水畔,赤面父塚白河上”时写照。真乃雄关险兀壮士勇,联云: 古砦嗣武祈威真武 神兵御西夏 红雲显圣灵;石城罗兀倚势险兀 雄关扼要冲 娄城壮士勇。
西北门外有一直径3米园规槽,中心有洞,形如宋钱币,似为提水置。形似干炉。
镇川干炉产生于古战争年代,这里从秦汉隋唐宋到明清,历代都是中原与北方匈奴突厥辽金西夏蒙族战略必争之地。军士前方打仗,远离后方,军粮常供不上,即有粮,造饭也不方便,携带保存更困难,于是想方做出了干炉。
干炉主料白面粉,和添麻油,配料小盐,置黄土炉中,用焦炭烤,面和得硬,揉得到,火色恰如。干炉内白外黄微显焦楞,摸着硬,咬着脆,吃嚼酥,闻味香,既有面香味,麻香味,又有炭土焦香味。出行上路,行军打仗,携带轻便,保存期长,干脆酥香,受吃受用,久香不退,耐人寻味,胜过秦川锅盔边外炒米,是最好的军用干粮。北宋时罗兀城宋与西夏交战,最喜选干炉作军用干粮,用篓装水,因罗兀城有险无水,西北城门外平台上,有一直径3米多的园槽轨道,中心一园洞,形似干炉,像是当年提水设置,谓之救命干炉救命水。
为保质量,干炉园心红印有名记,一旦出问题,必受罚,因而干炉一直是上品。
宋时罗兀城北三里无定河东岸碎金镇是边关互市处,各族交融之地,干炉畅销,胡商做完交易返回时常携带干炉。明嘉靖29年(1550),巡抚张珩修城镇川堡,干炉成了镇川小吃市场主要食品,从此取名镇川干炉。